Skip to Main Content
The masterpieces of classical Chinese opera are rich in aesthetic and cultural values.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re and focuses on the art, thought, social aspect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lassical plays of China. Students will conduct a close reading of Dou Er’s Tragedy,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The Peony Pavilion and The Peach Blossom Fan, as well as watch the clip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cluding Kunqu Opera and vernacular drama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s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performance, this course guides students to (1) identify the literary, artistic and cultural values of classical Chinese opera, (2) understand the culture, politics, thought and spirit of Late-Imperial China, and (3) develop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classical Chinese opera and modern art.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初剧坛的双壁,当时以“南洪北孔”齐名。洪昇的《长生殿》完成于一六八八年,写的是唐代的安禄山之乱时期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剧本写唐明皇宠爱贵妃杨玉环,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上盟誓世世代代结为夫妻。安禄山之乱中,唐明皇被逼将杨贵妃缢死。安禄山叛乱平息后,唐明皇日夜思念杨贵妃。后来,道士杨通幽运用法术架起一座仙桥,让唐明皇飞升到月宫与杨贵妃相会,实现了他们在长生殿上立下的生生死死共为夫妻的盟誓。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初剧坛的双壁,当时以“南洪北孔”齐名。孔尚任的《桃花扇》完成于一六九九年,写的是南明覆亡时期,以李香君为代表的底层人民,以复社文人为代表的进步力量,以史可法为首的忠义将士,与以马士英、阮大铖为代表的丧国奸权针锋相对的斗争。事实上,孔尚任认为南明政权的迅速覆灭、正是在于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奸权的误国。《桃花扇》的另一条主线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爱情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爱情也不可避免地融进了政治斗争之中。
本书以考证的笔法再现了中国古代剧场随时代变迁的面貌,建立在大量田野考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为依据。本书探讨了剧场沿革、戏台沿革、汉魏场地、晋唐场地、勾栏演剧、堂会演剧茶园演剧、神庙演剧、宫廷剧场、临时戏台、船上戏台、水畔戏台、会馆戏台、随处演出等各种时代、形式的古代剧场,并观察了晚清剧场和二十世纪的新式舞台等剧场的近代变迁,同时比对了中国古代剧场与欧洲和日本的剧场之间存在的交流和影响关系。
在本书中,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征引历代有关资料,王国维纵览了从先秦两汉时期直到宋元时期戏曲的源流演变。王国维认为上古至五代是我国戏曲的萌芽时期,宋金两代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时期,元杂剧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戏曲的成熟,元明南戏较元杂剧变化更多,故发展了中国古典戏曲。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借鉴了中西诗学中的思想意蕴,如意境、自然、悲喜剧等等。书末还附有杂剧家和南戏家的元代戏曲家的小传,以及傅斯年、赵景深、梁启超等人的相关论著。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昆曲艺术的著作。全书共五章,内容涵盖了昆曲的形成与发展、昆曲文学、昆剧的舞台艺术、昆曲文化以及昆剧理论、文献与昆曲研究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这一剧种的形成、发展、衰落、复兴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了昆曲的剧本体制、剧目题材、结构语言、作家流派、经典作品、音乐唱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演出习俗,昆曲研究的专家和著述等等,文末附录列出了自1349-2009年间的昆曲大事记。
本书取演出视角叙述昆剧史,显现家庭戏班与民间戏班的演变消长,指出折子戏称雄时期与昆剧艺术体系形成之关系,强调伶工作为艺术家在历史上的劳绩。研究材料除剧本外,还包括笔记、诗文集、碑刻、旧报刊等。昆剧形成于吴中一带,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书以此为主体写它的演出历程,以后四方扩散、主轴不变,描述的视角如一。作者在引言中指出了昆剧演变过程中的三大矛盾——剧本与演出的脱节、雅与俗的交杂、观众层面的不稳定。
本书的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最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本书认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不是受压和无声的,而是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
本书包括《顾曲麈谈》和《中国戏曲概论》两部分,探究了戏曲理论、曲律、曲谱,论述了元明清三代的杂剧、传奇和散曲。《顾曲麈谈》分原曲、制曲、度曲、谈曲四章,详细论述了包括散曲和剧曲在内的南北曲的宫调、音韵、作法、唱法诸问题,并对元明清部分作家作品作了评介。《中国戏曲概论》按金元、明、清的时代划分为上、中、下三卷,内容包括诸杂院本、诸宫调、元人杂剧、元人散曲、明人杂剧、明人传奇、明人散曲、清人杂剧、清人传奇、清人散曲等。
本书是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从艺六十年来的舞台经验总结与艺术传承记录,以其代表剧目《牡丹亭》《烂柯山》《雷峰塔·断桥》《慈悲愿·认子》《蝴蝶梦·说亲回话》以及《跃鲤记·芦林》为例,详述昆曲在二十世纪的传承脉络。书后附有张继青传承剧目表及艺术大事记,同时附录江苏省昆剧院版《牡丹亭》与汤显祖原著文本对比,及《烂柯山》康熙年间手抄本诸折大要与姚继焜改本《朱买臣休妻》的对比,还附有南昆旦角演唱特色和正旦艺术表演以及名词解释。
本书是英文版《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简体中译本。英文版是针对西方读者的,除了配合在西方研究中国文学的读者,也面对研究领域之外的读者。本书采取了文化史或说文学文化史的方法,没有简单地按照传统的文体分类、朝代分期等方法,更关注历史语境和写作方式而非作家个人。篇幅所限未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书写1375年之前的中国文学史,下卷书写1375-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史,英文版中所涉及的1949年之后中国的文学文化状况未包含在书中。
This book examines a range of genr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different periods, with a focus o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reveals that it is only through love and desire that illusion can be transcended. In terms of drama, Wai-Yee Li focuses on the “dream plays” by T’ang Hsien-tsu in Chapter Two, where she turns to the late Ming, an age which discovers radical subjectivity. Li suggests an analogy between dreams and the aesthetic illusion in the “dream plays”, and the dramatist as both the dreamer and the figure manipulating the dream illusion.
本书从现存的可信为元人之作的一百三十多种杂剧中挑选出来了十六个剧本,约可分为五个种类:反应阶级压迫和种族压迫的悲剧(如《窦娥冤》)、正面描写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英雄人物的喜剧(如《李逵负荆》)、反映人情世态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喜剧(如《秋胡戏妻》)、神话和民间传说的爱情喜剧(如《张生煮海》)、历史悲剧(如《汉宫秋》)。入选各剧,均以明人臧懋循所编《元曲选》为底本。偶有改动失误之处,均据其他明刊本作了补正,并一一加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