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I4004 The Language of Buddhism and Chinese Culture佛教语言与中国文化: Home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of the languages of Buddhism, and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Chinese culture. The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languages of Buddhism in India, on the Silk Road, and in China, which are the vital methods of the spreading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The course will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Sanskrit in India, Gandhari on the Silk Road, and Buddhist Chinese.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nguages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the students will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and know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customs and culture.

本课程是一门佛教的语言及其对中国文化影响的概述性课程。课程将介绍佛教在印度、丝绸之路,以及中国所使用的的语言。这些语言是佛教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课程将重点介绍印度的梵语、丝绸之路上的犍陀罗语和佛教汉语。在此基础上,探讨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学、习俗及文化的影响。

Recommended Books

佛教史

本书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追溯了佛教发展的历史,涵盖了佛教在印度的起源与早期佛教的分派,佛教大乘和小乘的确立,佛教在印度和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佛教中心从印度到中国的转移,朝鲜佛教和日本佛教的建立,藏传佛教的再兴与传播,佛教的消长变化和多元化发展,佛教在西方的流传和影响。本书特别注意了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适应不同的民族、地区和时代,形成的多中心、多系统的布局和结构,并尽量通俗化佛教哲学中的专用术语和范畴。

佛教十五题

本书将散见于季羡林著作中有关佛教的论文,以佛教的产生、发展、传入、倒流为线索,选编为十五个题目,分别为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论释迦牟尼、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浮屠与佛、再谈“浮屠”与“佛”、法显、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关于玄奘、关于《大唐西域记》、佛教对中国儒道两家的影响、佛教的倒流。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本书共收录了六篇文章,分别是《汉代的思想和社会》《准备时期》《驯化时期》《独立成长时期》《挪用期》《佛教在中国的遗产》,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合和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本书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佛典語言及傳承

本書集結了辛嶋静志所著的二十篇論佛典語言及文獻學的論文,前壹半是有關漢譯佛典的論文,包括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利用“翻版”研究中古漢語演變、《佛典漢語詞典》之編輯、《撰集百緣經》的譯出年代考證等等。後壹半是用文獻學來探討佛教思想史的研究,包括法華經中的乘與智慧、法華經文獻學研究、阿彌陀凈土的原貌、誰是壹闡提等等。最後壹篇論《甘珠爾》的系統及對藏譯佛經文獻學研究的重要性,是藏文佛經的研究。

镜花水月

本书共收录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建立以来包括陈允吉、朱东润、赵景深、陈尚君、陈引驰等先生在内的本系教师关于佛教与中国文学的代表性论文总计二十一篇,涉及文人的想象和精神世界、艺术体式的发展和演变、文学体裁的渊源和构成等诸方面之中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文学关联的各色论题如佛教文学的口传入华、中古文学包括佛教在内的多元宗教呈现、佛教文学文本传承的复杂性、宋代诗人的禅悟、宋代的禅僧诗歌等。

阅读梵文佛典:基本语法指南Reading Buddhist Sanskrit Texts: An Elementary Grammatical Guide

This is a primer and introduction for Beginners to learn Sanskrit based on Buddhist sources. Considering the students’ strong interest in the Vajracchedikā, a short text that can hardly suffice for the illustration of all the major grammatical forms the student needs to be equipped with, and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at least the basic Sanskrit grammar through the Buddhist material, other Buddhist texts are also referred to, mainly Buddhist Sanskrit texts related to Vajracchedikā, such as the Aṣṭasāhasrikā and the larger Prajñāpāramitā texts. Verses are generally avoided, and “Hybrid Buddhist Sanskrit” material is consciously excluded.

图说犍陀罗文明

犍陀罗是古典时代人类文明的熔炉,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北方的草原文明,乃至东方的汉文明都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犍陀罗艺术。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本书的初稿是汤用彤1926年冬在南开大学完稿的讲义《中国佛教史略》的前半部分,共有四次大规模的修改。本书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翔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该书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

本书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全书除绪论外还有五章,分别是《历史概观(公元1-4世纪初)》《建康及东南佛教(约公元320-420年)》《襄阳、江陵和庐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响》 《“信仰的辩护”:公元4世纪及5世纪初的反对僧权和护持佛教》《“蛮族的皈依”:佛教冲突的早期历史》。

Recommended Datab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