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GEC3107 History as a Vocation: Lives and Works of Great Chinese Historians: Home

Course Description

The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with a wide-range knowledge of great Chinese historians and their works. As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 most of Chinese historians not only write great works in history, but also participate in and make history. Through a series of lectures and tutorials, the students could have the chance to learn and appreciate various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Recommended Books

史記

史記,漢司馬遷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全書一百三十篇,分為五體:本紀記帝王及王朝之事,為全書之綱領;表載錄各個歷史時期王侯將相及相關事件;書分門別類記述歷代典章製度和重要專題;世家記載王侯貴戚及其家族興衰;列傳敘述各色人物事跡及周邊民族歷史。本書以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本史記集解索引正義合刻本一百三十卷為底本,主要根據張文虎校勘史記集解索引正義劄記及清代以來諸家之說進行訂正。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230年间的历史。全书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为底本,删除了原本中《汉书叙例》、颜师古等人的注以及“八表”的表格等。

三国志

《三国志》为西晋初年陈寿所著的断代史,记载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二二〇——二八〇)六十年间的历史。本书把魏蜀吴三国分成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东晋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了大量魏晋人的著作,重点放在事实的增补和考订上。本书勘对四种通行本——据宋绍兴、宋熙两种刻本影印的百衲本、据明北监本校刻的清武英殿刻本、据名南监冯梦祯本校印的金陵活字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的江南书局刻本——进行校点。

后汉书

后汉书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继承了前代的纪传体例,同时又有所创建:在保留纪、传、志的基础上取消表,在因袭《史记》《汉书》的类传外,基于对东汉社会的深入剖析与理解,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七种类传。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删除了原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

史通

唐代刘知幾所撰《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史。全书共二十卷,原为五十二篇,今存四十九篇,分为内、外篇。内篇十卷三十六篇,另有三篇亡佚,主要讲历史编撰学。外篇十卷十三篇,主要讲史官和史书的沿革,杂评过去史书的优劣得失。本书采用浦起龙《史通通释》求放心斋刻本为底本,注译中参照了今人程千帆先生的《史通笺记》、张振佩先生的《史通笺注》、赵吕甫先生的《史通新校注》、姚松与朱恒夫先生的《史通全译》。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為區別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習稱為新五代史。全書七十四卷,記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共五十三年的歷史。歐陽修改變了舊五代史五代各朝分別成編的體例,打破朝代界限,將各朝本紀、列傳、總和在一起,以此體現其大一統的史觀。編纂體例則模仿史記,將全書分為紀、傳、世家、考(即誌)、年譜(即表)五部分。本書以百衲本影印元覆宋慶元本為底本,參酌了當時通行的明清諸本糾訂而成。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一部古典編年史,作者司馬光在劉恕、劉攽、範祖禹等人協助下根據大量的史料編寫而成,除了十七史之外,還有各種雜史、私人撰述等。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按照時間順序記載了共十六朝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本書根據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註本。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著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中国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3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本书以金陵刻本为底本,据衡阳刘氏、邵阳曾氏所藏船山遗书抄本若干种订正。

古史辨自序

本书收入了顾颉刚先生以《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为代表的有关“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三皇五帝古史系统考证方面的数篇论文。顾颉刚先生以开拓性的思维揭示了所谓三皇五帝的中国古史系统是由神话传说层累地造成的,以缜密的考证纠正了民族出于一元与地域向来一统的传统说法,并通过考订古书著作年代,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研究古史传说的演变打好了基础,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

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

本书的主旨是分析戴东原和章实斋两人的思想交涉,以及他们和乾嘉考证学风之间的一般关系,也展示了儒学传统在清代的新动向。本书的基本立场是从学术思想史的“内在理路”阐明理学转入考证学的过程,并不涉及明清之际一切外在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变动对于学术思想的发展所投射的影响,但也不排斥任何持之有故的外援解释。本书分为内外两篇,内篇从历史和心理的两个角度去勾画戴、章两人的思想侧影,外篇谈戴的经学路径的转变,再对戴、章等人进行比较。

中国史学史

本书是历史学家金毓黻的代表作之一,基本遵循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的理念进行编排撰写,囊括了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趋势四个方面。史学分期采用五期分法,第一自上古讫汉初,是为史学创造期;第二则两汉之世,其为史学成立期;第三则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是为史学发展期;第四则自唐讫清末,是为史学蜕变期;第五则为清季民国以来,是为史学革新期,亦即现代三四十年间之史学也。

史籍举要

本书是柴德赓先生的讲义手稿,从讲授史籍入手,而涉及到史学的许多方面,进而又涉及到历史评价的诸多问题。史籍选了纪传体类(即正史)、编年体类、纪事本末类、政书类、传记类、地理类共六类史书,其中纪传类又是重中之重,而略去了言论、官制、目录、评论。体例上分四个重点:作者及著作时代、史料来源及编纂方法、优缺点即在史学上的地位、注解及版本。作者认为研究历史同研究史学是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

读史阅世六十年

本书是何炳棣先生的回忆录,其中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期前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根据作者本人的叙述,上篇国内之部代表个人学思历程中的承受阶段,回忆和评估的重点包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及联大学风、留学考试的要求水准等,下篇海外之部代表学成之后对史学知识的奉献时期,在学术编年的同时穿插有关不同校风、校际竞争等内容。

Recommended Datab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