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hroughout China’s long history, a few themes went on stage repeatedly. These themes were reiterated, renewed, and reformed. This cours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nese history since antiquity. It introduces these recurring themes by the periods of dynasties. We highlight the continuities and permutations of political systems, the diverse strands of thought which Confucianism often dominated, and the culture of the gentry class.
本书是1961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决定,委托翦伯赞教授组织编写,作为高校文科中国通史教材之用的。全书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纲,从史前时代开始,经夏与商,西周、春秋与战国,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最终以近代时期作结,终结于1919年。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包括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文化、19世纪末年的新学、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等。
本書是錢穆先生所著的一部簡要的中國通史,著於抗日戰爭時期,錢穆先生當時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本書用大學教科書的體例寫成,出版之後即被列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大學用書。內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紀中葉之中國歷史的演變發展,尤其是經濟與社會、政治製度、學術思想的狀況及其相互影響,並以此來闡明歷史上治亂盛衰之原因和國家民族之精神。錢穆指出,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要務,在於能在國家民族內部自身求得其獨特精神之所在。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梳理的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大致将中国史分为了五个时期,周以前的上古史、秦到盛唐的中古史、中唐到南宋的近古史、元到清中叶以前的近世史,以及从西力东渐到现在的最近世史。吕思勉先生提出,研究史学,要用科学的方法,析出不关于历史的学问,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研究史实,同时要懂得考据之学,既要懂得汉学家的考据之法,又要参考外国的史料。
本书是复旦大学的名师樊树志为精品课程“国史概要”撰写的讲稿,共十六个专题,故名“国史十六讲”。本书大致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从中国人的人种起源谈起,一直谈到了清末的危机。本书融入作者对中国历史深入的体味与感悟,澄清了被误导和戏说搅得相当混乱的历史观念,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吸收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大胆置疑,理性剖析。此次的修订版在原书基础上修订了一些内容,增加了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樊老师对一些历史问题的最新思考。
本书对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的若干主要特征作出了整体性的讨论。本书所选的论文的主要讨论对象,包括城市、王制、经济、贸易、饮食、神话、美术,以及青铜器本身和它上面的装饰纹样,既讨论它们的个别的特征,也讨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以青铜器为中心的中国古代艺术在文明起源的程序上齐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文明起源、国家起源、阶级社会起源这一类社会科学上的原则性、法则性的问题上,有世界一般性的意义。
本书所收的田庆余先生的十九篇文章,就秦汉魏晋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引人入胜的考证与辨析,如秦汉之际的楚地反秦事件(《说张楚》)、汉武帝由扩张政策向“守文”政策的转变(《论轮台诏》)、曹魏草创期与其他政治势力的矛盾斗争(《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蜀国政治史(《〈隆中对〉再认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蜀史四题》)以及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之关系(《孙吴建国的道路》《暨艳案及相关问题》)等。
本书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所作,并在1954年加以修改和重写。所收论文,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和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这一时期的疑难问题。作者治史的基本路径是,先广泛搜集和详尽占有资料,然后缜密考校,去伪存真,精深分析,由表及里,探求历史的真实面貌与发展演变的规律。
本书汇集了向达先生自1926年到1954年间发表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既有从中外文化交流史角度对唐代长安进行重新审视的力作,也有作者多次前往西域进行历史考察的收获;既有作者对敦煌学资料所做的文本上的考证和研究,也有作者对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的探讨。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都和唐代历史有关,第二部分都是属于敦煌学的范围,第三部分谈的是摄山佛教石刻和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洋美术,第四部分都和目录学有关。
本书探讨了中古粟特人的历史及其对周边国家的文化贡献,重构了昭武九姓胡的聚落的网状分布,翔实地叙述了他们的商务活动及其与本土居民的互动,补足了学界仅就海路研究前近代旧大陆跨文化的商业关系之不足,详尽地考证了祆教、摩尼教、景教的东来过程。不仅再现了粟特聚落的历史面貌,而且使胡汉融合的考察更加具体化、理论化了。是作者整理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隋唐史、西域史的自然延伸,再现了中古中国与西亚伊朗之间湮没已久的文化联系。
本书聚焦于赵宋的“祖宗之法”,追踪器形成的背景,分析其主导主流话语的经过,并且关注其影响。所包括的主要时间段大致是从赵宋开国到仁宗前期,即自10世纪中叶到11世纪前期。本书的讨论涵盖赵宋“祖宗朝”的政治举措及其倾向、“祖宗之法”的提出及其被崇奉的过程、“祖宗”形象的塑造与“祖宗之法”的神圣化、宋代士大夫将形形色色的事件是非与制度因革及人物评判纳入到“祖宗之法”的框架中来认识的深层原因等。
本书是吴晗创作的朱元璋的传记,鲜活生动地展现了朱元璋的形象,描画了朱元璋影响了明清五百余年的政治文化格局的传奇一生。写作方法是对每一问题先搜集材料,编为长编,然后写成专门论文,再综合几十篇专门论文写成本书。本版以1949年8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版本为底本,并根据现代汉语规范和图书编校标准,在逐字逐句点校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编辑。本书还收录了吴晗亲笔后记,精心制作10余幅朱元璋作战示意图、职官功能表。
本书是一部描述正在发生巨大的商业变化的明朝的文化史——明朝从初期井然有序的自给自足的乡村社会,转变为晚期一个堕落的城市商业社会。研究方式是从社会底层看历史发展,重点是明代社会和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从外部世界考察中国。作者把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种人物及其故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同时保有学术写作的严谨与深刻,展现了对明代文化、社会的洞见。
本书为孟森先生20世纪上半叶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全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史料,对明清史的重要史实和制度演变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历任统治者统治期间内部和内外部的各种利益争斗予以了特别关注,对朝代兴衰的原因也予以了深入剖析。上册聚焦于明史,在总论了明史在史学上的位置以及明史体例之后对开国、靖难等主题各个论述。下册聚焦于清史,也在总论了清史在史学上的位置以及清史体例、清代种族及世系、八旗制度考实后,对开国等主题各个论述。
本书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除妖”的故事。清代乾隆朝的政治与社会生活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本书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叫魂案揭示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政府如何对待生活方式和信仰同官方认可的常规不同的人;专制权力如何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不是受到法律的限制;官僚机制如何试图通过操纵通讯体系来控制最高统治者,而最高统治者又如何试图摆脱这种控制。
本书是傅衣凌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论文集,讨论了明清社会与经济的结构性变迁,介绍现代学者对各项专题研究的成果。内容包括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与市镇,财政、金融,阶级、阶级斗争等。本书注意相关原始史料之解读,在排列次序上将按专题性质和时代前后为分类标准,然后再参照写作年代排列,使同类问题能历史地看初作者研究历程的变化,从各角度反复论证、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迟滞问题。
本书讨论了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起源之间的关系。作者查阅了苏、美、中三国的档案,采访了一些当事人,并阅读了大量的回忆录、日记等一手史料。作者认为,中苏同盟条约签订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二毛泽东和中共领导层决定入朝参战不仅是为了保卫边界安全,更是为了保持并加强中苏同盟的有效政治态势,使得人名共和国的工业化及政治社会改造的宏伟计划在朝鲜战争后得到了来自苏联的全面支持,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本书是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中国古代简史》的基础上压缩修订而成。本书按朝代次序,叙述了中国古代上起盘古开天地,下至清朝覆亡,历时几千年的历史。基本线索以政治史为主,兼及经济史、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的内容,突出每个朝代重要和有特点的问题,尽可能地吸收了史学界较新的、并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研究成果。结合内容配有插图一百八十余幅。
本书是钱穆先生所著的一部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以此来阐明历史上治乱盛衰之原因和国家民族之精神。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在本书中,许倬云重点关注西周如何从一个最小的部落发展成为一个国家,而且建构了超越国家的封建秩序。本书描述了西周在成立国家以后内部的改变,尤其提出国家统治机制的发展,以至于职务专业化、逐步形成官僚体制的过程。本书还展现了随着经济力量的发展而呈现出的政治力量以外的社会力,以及在文化发展方面西周文化圈的扩张。本书共分九章,有三章以史事的叙述为经,其余各章以制度与现象的讨论为主,全面呈现了西周的历史。
本书选取秦末群雄竞逐的这一段历史,检索史料,考察实地,体察文物,以期复活当时的历史。书中提供四种不同的历史情景供读者朋友浏览,分别是陈县豪杰周文的楚军在戏水突然停止不前、丧失了覆灭秦国的绝佳战机的历史事件,打井的农民和发掘的考古学家发现了兵马俑的事件,当代历史学家考察骊山戏水的事件,以及历史上的戏水之战。以上四种历史情景,即使同一往事四种不同的折射现象,也是复活同一历史事件的四个不同阶段。
本书原为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3卷,该卷为崔瑞德编,纪事起自隋朝灭陈(589年),止于唐之灭亡(906)年,是隋唐两朝的王朝史。本书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富有创见的看法,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和空白、如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性格等特点来评说其活动,在论述隋唐史时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并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书由黄永年先生亲自选定篇目,收入散见于《文史探微》、《文史存稿》、《学苑零拾》等几种著述中有关唐代历史的十多篇文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诸方面,按照时序与专题相结合进行编排,内容包括唐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安史之乱、两税法、永贞革新等重要历史问题,以及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唐宪宗等重要历史人物。黄永年先生自认写作方法上受到了陈寅恪先生的启发,写人之所未写,纠人之错,从习见书中看问题等。
本书分为上篇"辽金史"和下篇"西夏史"两部分,展现了西元10世纪至13世纪与宋朝并存的三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系统论述了辽、金、西夏王朝的建立、兴盛、衰败及其灭亡的历史过程、经验教训,并对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社会诸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本书对出土文献的整理和梳理取得了在史料方面的进展和突破,例如上篇引用了辽代碑刻《大王记结亲事碑》说明辽早期的私有制情况等。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在本书中,黄仁宇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
本书展示了一个个人化、激进的乾隆皇帝形象。作者利用大量的中文原始文献,解读乾隆生平的每一个细节,准确地还原了这位曾竭力将自己“神化”的古代帝王的真实面貌。在乾隆皇帝64年的统治时间内,中国的人口、领土和经济大幅增长。书中特别描述了面对多民族的环境,乾隆皇帝的个人抗争和政治周旋。作者同时也应用了政治制度、军事战役、对外关系、学术发展趋势和经济变化等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在对乾隆及其时代的论述之中。
本书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他提出研究中国近代史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中国,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本次再版以1938年初版本为底本,增补作者相关文字九篇,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六幅。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学术著作。上卷选取建国前后土改运动及其土改运动中出现的地主富农问题、“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新中国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变动、中共干部任用制度以及干部职务等级工资制的形成等政治事件,下卷选取沈阳美领馆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立,中苏结盟与中苏两党的民族主义碰撞,中国出兵朝鲜的因与果,两次台海危机的由来及其幕后,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对美缓和等外交事件,逐一进行了个案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