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I2002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Lyrics古典诗词概论与作品选析: Home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aims to show student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knowledge and the selection and intensive reading of famous masterpieces and to guid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iques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to feel the charm and taste of classical poets. The course will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history from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to poetry and lyrics, and the poetry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ra, and explain the important poetic concepts such as “Poem Expressing Ideal”(诗言志) and "Bi Xing"(比兴). The course also selects and discusses the classic poetry such as The Book of Songs, Chu Ci(楚辞), and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古诗十九首), as well as the works of great poets such as Tao Yuanming, Li Bai, Du Fu, Wang Wei, and Su Shi.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relevant poetic criticism theories, the course will enhance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lyrics, and cultivate their appreciation and aesthetic taste of classical poetry.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知识的讲解以及名家名作的选析与精读,为学生展现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概况,引导其体悟古典诗词艺术特质与技法,感受古典诗人之人格魅力与情趣。课程将概述从《诗经》到诗体、词体的诗史发展脉络与各时代诗词风格特征,讲解“诗言志”、“比兴”等重要的诗学、词学概念。课程亦将选取《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等诗歌元典,以及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等名家的作品加以释读,配合相关诗学、词学批评理论的讲梳,以期增进学生古典诗词知识涵养,培养其古典诗词鉴赏力与美学趣味。

Recommended Books

楚辞今注

《楚辞》是仅次于《诗经》的中国历史上第二部诗歌作品集,与《诗经》一样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内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源头。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代表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共十六卷,今已失佚。本书所用底本为金陵书局翻印汲古阁本洪兴祖楚辞补注,并参校四部丛刊影印明覆宋本。

唐宋詩舉要

此書選唐宋兩代詩歌凡八百一十六首,其中精選唐詩六百一十九首,計八十四家,宋詩一百九十七首,計十七家。本書采用了集註方式,在作家評傳、作品題解和評註中,都較有選擇地征引了許多資料和各家註本,特別是歷史事實、地理沿革、典章製度等方面,都引用了最原始的材料。在每一種體裁底下,編者也有大段文字論述各個詩體之源流及此一體裁之各家風格特色。本書依戴君仁教授所藏、藝文藝術館影印的本子整理而成。

中国八大诗人

本书将胡怀琛先生创作的《中国八大诗人》与《诗的作法》合为一册。《中国八大诗人》从个人的鉴赏喜好出发,选取中国古代八位杰出的诗人一一介绍,并对八位诗人的诗歌特点及其宗源进行了论述。这八位胡怀琛先生以为“顶重要”的诗人分别是屈灵均、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白香山、苏东坡、陆放翁和王渔洋。《诗的作法》则详细探讨了作诗的基本知识与如何写诗,同时收录了一些杂论,并附上了一章旧诗话的目录。

唐宋词通论

本书从词源、词体、词调、词派、词论、词籍、词学七个方面展开,对唐宋词研究中很多有争议的问题作出总结性的说明,建构了词学研究新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词乐研究、词体源流研究、词体形式研究、词调衍变研究、词史研究、词评词论研究、词学文献目录研究、词学领域研究等诸多方面。该书不仅以集大成的方式囊括和总结了传统词学的所有方面,并且对今后词学发展的八个主要方向作了展望与规划。此外,本书还创造性地发展了通论这一研究体例。

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

本书包括《诗言志辨》和《经典常谈》两部分,《诗言志辨》是对“诗言志”这一传统《诗经》学论题的专门研究,涉及《诗经》研究中的最基本问题。该部分收录了四篇论文,分别研究四条诗论的历史发展——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这四条诗论在各时代有许多不同的用例,书中便根据那些重要的用例试着解释这四个词句的本义跟变义、源头和流派。《经典常谈》是对古代典籍的概论性著作,论及典籍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

八代诗史

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史称八代。本书结合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和学术文化、文学思潮发展的背景,论述了八代诗歌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原因。全书共十章,从两汉诗歌的源流一直讨论到隋诗的过渡状态,中间历经建安风骨、魏晋风流、西晋诗风的雅化,陶渊明、南北朝乐府民歌、晋宋诗运的转关、齐梁诗风的功过、北朝诗歌的演进。除一些考证和发现外,本书更胜在对重大问题的言之有据的综合研究。

初唐诗

本书从文学史的角度,系统性地处理了从南朝宫廷诗到盛唐诗之间近百年(618年-约713年)的初唐诗歌,它的历史定位,它的经验、规律与轨迹。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到沉佺期、宋之问;从宫廷诗的惯例到律诗、古体诗的逐步成熟;从时代氛围、宫廷政治到文化生活对诗歌写作的影响,作者一一细梳了夹处于强大的宫廷诗传统和潮流下的初唐诗人们如何既利用、完善又对立与突破既有的诗歌规范,从而缓慢地向盛唐诗过渡与迈进。

盛唐诗

“盛唐”是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为唐朝的黄金时代采用的名称,特指以玄宗朝为中心的、从中宗到德宗统治的、约一百年时间的文学史时期。宇文所安认为,盛唐诗由“京城诗”的现象所主宰,而“京城诗”则是上一世纪宫廷诗的直接衍生物。然而由于这一时代最伟大的诗歌不是由京城诗人而是京城外部的诗人写出来的,后人多有将这一时代等同于占主导地位的诗人的错误倾向,因此宇文所安特意指出不能忽视这一时代的诗歌植根于过去诗歌的深层联系。

清词史

本书以词风流变为主脉,以词派消长和各时期重大词创作活动及群体实践为骨干,以对大家、名家的创作论评为经纬,评估从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方面探秘其“因”和“”变“的沿革流向为重点。全书分五编, 包括清初词坛与词风的多元嬗变,”阳羡“、”浙西“二派先后崛起和清词”中兴“,清代中叶词风的流变,常州词派和晚近词坛,清代妇女词史略等。在某些章节中以流派和群体的活动来分章布节,个别作家的编列位置与时序略有交错。

滄浪詩話校箋

嚴羽的論詩著作有《詩辯》、《詩體》、《詩法》、《詩評》、《考證》(又名《詩證》及《答出繼叔臨安吳景倦書》以下簡稱《答吳景倦書》)。其中,前五篇被後人稱爲《滄浪詩話》,《答吳景倦書》作爲附錄,但實質上也已成爲《滄浪詩話》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本書以現存最早的元刊本《滄浪吟卷》為底本,校以其他各本《滄浪吟卷》,宋本、寬永本及他本《詩人玉屑》,諸單行本《滄浪詩話》等,明初以前總集、詩文評著作中有引述其內容者,亦並作參校。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本书是《汉字的魔方》的第四版,立志于从诗歌语言形式出发建立一个新的诗歌阅读规范,超越传统的观察角度、叙述方式、章节结构等阅读方式。全书共分八章,探讨了传统的背景与意义的方法,指出了语言与印象这一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批评中的难题,从意脉与语序的角度重新审视诗歌语言,继而论格律、论典故、论虚字、论诗眼,逐一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结构及特殊语词,最后呈现了从宋诗到白话诗的发展中诗歌语言的再度演变。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引述植物地今名、现状,着重在古典植物名称的辨识,对于常出现植物名称的古今演变、植物的文学意境、易于混淆的植物种类等,多有着墨。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同时分辨虚实,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古典文学中的野菜、蔬菜、瓜果、谷物、庭园观赏植物、药用植物,均有专章陈述,对重要国画及礼仪植物亦略有叙述,还设专章扼要介绍历代植物专书及辞典。

美学散步

本书是宗白华所著的美学论要汇编。本书打破了以往传统的理论写作方式,采用“散步式”的笔锋将深奥的美学问题用平易通俗的语调展现开来,运用文史互通、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概念进行了阐释。本书立足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依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梳理与表达,谈到了艺术中的美和真、善的关系问题,引出了中国艺术的“虚”与“实”问题,并谈到自然、朴素之美是最高的艺术境界。

杜甫诗歌讲演录

本书是莫砺锋教授于2006年春季在南京大学讲课的实录,讨论了如何选择杜诗注本,如何甄别取舍杜诗的各种评论与观点,吸取前人关于杜甫生平的研究、杜诗的编年、杜诗的校勘、杜诗的文本分析以及以杜证杜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全书共分十二讲,记述了莫砺锋教授关于杜诗的流传和注释的介绍,宋人关于杜诗的讨论,杜诗的宋代与清代注本,以及重要诗作如《饮中八仙歌》《北征》《秋兴八首》《戏为六绝句》等的详细解析。

诗境浅说

本书是俞陛云编写的学诗启蒙,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文笔之美、构思之巧、意境之妙。本书包括正编和续编两个部分,正编部分讲律诗,分甲、乙、丙、丁四编,分别讲五律、“五言摘句”、七律和“七言摘句”,续编专论绝句,共收录了王勃、骆宾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卢纶、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数百篇名诗,从声调,格律,意义、句法,字法入手,阐释其精微细妙之处。

宋词赏析

本书是当代词人沈祖棻的遗作,以赏奇析疑为主,故名。全书主体分三部分。《北宋名家词浅释》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讲课笔记,侧重每一篇词的艺术技巧的分析方面,也侧重于婉约派的作品,共计阐释了十二位词人四十五首词作,入选篇目多寡并不完全反映其在词史的地位。姜夔词小札和张炎词小札是从沈祖棻手批的四印斋本《双白词》中辑录出来的。附录中是关于苏轼等三篇专题论文,分别是《关于苏词评价的几个问题》《苏轼与词乐》《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本书所收自晚明陈子龙起,迄民国著名女词人吕碧城,计六十七人,词作五百一十八首,包括朱彝尊、陈维崧、纳兰性德、王鹏运、厉鹗、朱孝臧、况周颐等诸大家,梁启超、王国维、吴梅、黄侃等非以词名而天才英发之学人亦择一二佳作入选。本书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为底本,校以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初印本,凡1956年本无误而1962年本删改者,改回原貌并出校记,如陈曾寿其人其词及相关论述等均予恢复,以成“全本”。

Recommended Databases